close
改版後的上海科技節,增加的不隻是頻次,更是“高度”。
今年科技節開幕式上,全國政協副主席、科技部部長萬鋼與上海市委副書記、市長應勇共同啟動2017年上海科技節。通過科技通訊技術,遠在北京的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主會場,首次與上海分會場實現瞭“隔空對話”。萬鋼在上海分會場介紹瞭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情況,“我們相信,廣大社會公眾可以有更多機會、能夠更近距離地體驗科學的魅力,共享創新的成就。”
國際化是上海這座城市一個最重要的基因,在上海科技節中也多有體現。科技節期間,“一帶一路”科技文化展之“青出於藍——青花瓷的起源、發展與交流”特展在上海科技館開幕。展覽遴選瞭50餘件自唐代至民國時期反映青花瓷技術、文化、藝術特征的代表文物,有來自揚州的唐青花,有來自景德鎮的元明時期青花瓷文物,還有上海博物館提供的明清時期青花瓷,多角度地詮釋青花瓷的發展脈絡、藝術鑒賞、文化內涵、制瓷工藝、科學鑒定方法等,通過青花瓷制瓷藝人進行現場非遺展示與互動,給觀眾全方位、沉浸式、互動式的參觀體驗。
第三屆“一帶一路”國際科普樂園活動來到瞭上海科技節“科學之夜”活動中,來自7個國傢的科學傢和優秀科普工作者為觀眾帶來瞭互動實驗、視頻展示、尖端技術成果等形式多樣的科普互動體驗活動。如波蘭哥白尼科學中心通過實驗與公眾分享分子、球體的知識,荷蘭國傢應用科學研究院帶來3D打印、個性化營養與健康等講座。
科技節期間還舉行瞭科技節國際沙龍,國內外專傢共同探討“科技節與城市發展”。上海科技節組委會辦公室主任、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幹頻,歐洲科普活動協會執行主任安妮特·克林科特女士,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、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侯寧彬,馬耳他“科學在城市”節負責人愛德華·杜卡博士等4位重量級嘉賓發表瞭主題演講,並和數百位現場觀眾互動,就“科技節與城市發展”展開頭腦風暴。
在科技節國際沙龍中,歐洲科普活動協會執行主任安妮特·克林科特提出,科技節應促進城市的發展,應將城市變成“新想法誕生”的活動實驗室,“科技節和都市發展過程是相輔相成的,應該實現協同創新。”
據組委會介紹,上海科技節將打造成為融合國際元素、上海元素和創新元素於一體,全方位展示上海科技創新力量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流城市科技節,使上海科技節成為申城繼上海國際藝術節、上海電影節、上海旅遊節之後的第四大城市品牌活動,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營造氛圍。
市區聯動,讓上海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瞭科技的氛圍。上海市科委科普處處長曹宏明介紹說,今年上海科技節繼續加強市區聯動。主會場每天舉行一場大型活動,如科普講解大賽、新創發佈會、社區創新屋創意制作大賽;全市16個區、各街道鎮、各社區,也都結合各自實際,組織開展特色的主題性活動,包括各類科普講座、DIY動手制作、參觀體驗、科普展演展映、科技專傢與科普志願者進社區等。
溫度:“硬科技”也能“接地氣”
上海科技節不僅是科技工作者的節日,還是上海全民的慶典。無論是高深的學術論壇、專業的產品展覽,還是有趣、酷炫、“接地氣”等多個形容詞的有機結合體,都豐富精彩。
在大眾眼裡,延續瞭三年的科技大咖走上“科學紅毯秀”的創新活動更為震撼,給予科技工作者更多“明星效應”。
開幕式活動上,科技“大咖”們走出實驗室,轉場上海科技館,玩轉科學紅毯秀,人氣爆棚!鮮花掌聲中,粉絲簇擁下,原本隻屬於明星們的紅毯上,走來瞭一位位在科技道路上勇攀高峰的科學傢和工程師們。英雄航天員聶海勝、中國工程院院士柴洪峰、中國科學院院士薛永祺、C919項目團隊精英韓克岑、北鬥導航“領航人”鬱文賢教授……他們年齡不同、國籍相異,且來自各行各業。第一個走上紅毯的是上海科技館理事長、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、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左煥琛。陶氏化學亞太區首席科學傢、美國化學會上海分會會長陳紅宇、巴斯夫分散體及膠狀材料研究全球高級副總裁Helmut Winterling等世界500強在滬研發機構負責人隨後紛紛走上“科學紅毯”。此外,未來科技之星,人氣科普電視節目《少年愛迪生》優秀選手孟子鳴、魏澤源、王潘也玩轉紅毯。
在上海科技節“與英雄航天員面對面”活動中,“科學紅毯秀”嘉賓聶海勝介紹瞭我國神舟系列飛船的探索之旅。在互動環節,眾多中小學生踴躍提問。“聶叔叔,你在太空裡看到過長城嗎?”聶海勝回答,我國11名航天員在執行太空任務時,還沒有看到過長城。“這可能和舷窗方位有關系,也可能和氣象條件有關。如果在太空中用儀器觀測,我想是肯定能看到的。”坦誠、客觀的回答,贏得瞭觀眾一片掌聲。另一個孩子問:“您在太空中看到過哪些奇特的景象?”他說,天宮一號每90分鐘繞地球一周,所以在那裡生活、工作的航天員,每90分鐘就能看到一次日出和日落。在太陽照射的地球上方,他們透過舷窗,能看見大海、山川、公路等景觀。在日落後的地球上方,則能欣賞黑夜中的璀璨燈火。
上海科技節不但拉近瞭公眾與科技明星的距離,還打開瞭高端實驗室的大門。如何讓“高大上”的科技成果改變我們的生活?如何拉近科技與市民的距離?讓科學傢走出實驗室,讓公眾走進實驗室,科技節開始有瞭更多的創新。
國傢重點實驗室是我國目前級別最高的實驗室,公眾平時要想進入參觀,幾乎是不現實的。然而在上海科技節期間,一批高校、科研院所的國傢重點實驗室接受公眾報名參觀,並有專傢進行科普講解。
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紅外物理國傢重點實驗室,就是其中之一。為期兩天的“公眾科學日”裡,這個實驗室接待瞭200名左右中小學生,由中科院技物所副研究員王建祿擔任講解員。一連接待瞭5批學生的王建祿聲音有些沙啞,“不過我今天還是會堅持講解的。”王建祿說,“我的導師是褚君浩院士,他經常抽出時間為中小學生作科普報告。我要向他學習,做好科普工作,是我們科研人員應盡的社會責任。”
孩子們穿上工作服、戴上白帽子,走進實驗室,滿眼都是“高大上”的科研儀器。“這臺儀器是用來做紅外探測材料的。有瞭它,台中庫存管理軟體我們才能制造出紅外探測器,安裝在氣象衛星上,就能拍出衛星雲圖。”王建祿告訴孩子們,紫外激光器是制造紅外探測薄膜材料的核心設備之一,它發出的激光能量極高,能把紅外探測材料的原子一顆顆“打”出來,形成排列整齊的原子薄膜。“哇,好厲害!”孩子們一陣驚呼。在專業人員的科普講解下,原本晦澀無比的物理前沿知識變得如此直觀,就連中小學生都覺得有趣、酷炫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的上海科技節也“趕瞭回潮流”,玩起瞭直播。以“互聯網 ”探索科普傳播新模式,十餘場重點活動采取網絡視頻直播形式,通過Knews、鬥魚等四大網絡直播平臺,近100萬觀眾在線觀看瞭科技節的精彩活動直播。其中全國科技活動周暨上海科技節閉幕式吸引瞭近23萬人次觀看。
科學傢走出實驗室,和大眾親密互動;民眾走進實驗室,近距離感受高端研究,通過線上線下全方位、多形式揭開科技的神秘面紗,上海科技節讓原本“高冷”的科技有瞭溫度,“硬科技”也開始變得“接地氣”。
深度:“科技 ”,展開無限想象
科技與藝術的融合,也是上海科技節許多活動的特色,或是讓高深的科學技術以美的形式呈現在觀眾眼前,或是讓藝術品通過當代技術更炫酷地展示,取得瞭很好的傳播效果。
“一帶一路”科技文化展之“青出於藍”特展,將各國博物館收藏的青花瓷展現在人們面前。觀眾可以體驗增強現實互動展項“青花瓷之路”,探尋青花瓷繁盛的外銷之路,或者通過寬6米的魔墻“青花大觀”,看到大英博物館、紐約大都會博物館、荷蘭國立博物館、故宮博物院等館藏的400餘件青花瓷影像,查詢某件瓷器的名稱、年代、器形等信息,瞭解青花瓷在“一帶一路”上的流傳歷史。
作為一向口碑極佳的“科學之夜”系列活動之一,在上海科技館舉行的《將至的幻多奇》MR(混合現實)音樂會,得到許多觀眾的點贊。隨著豎琴演奏者撥動琴弦、奏出悠揚的樂音,舞臺大屏幕上出現瞭一幕幕三維動畫,與樂音水乳交融。當戴著VR(虛擬現實)眼鏡的舞者出現,跳起現代舞時,大屏幕上動畫的畫風隨之改變,而且可以隱約看到舞者實時變化的體態。表演結束後,演出方邀請觀眾上臺跳舞,他們的動作也能在大屏幕動畫中表現出來,讓一些孩子“玩嗨瞭”。除瞭孩子,現場還經常能看到一傢六口人齊上陣的熱鬧景象。
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秦毅介紹,今年,上海紐約大學、同濟大學、上海音樂學院的師生在上海紐約大學VR實驗室,進行瞭歷時3個月的實驗與創作。不同小組成員通過對音樂與肢體表演、實時渲染三維動畫、動作捕捉、深度傳感器等前沿技術的相互整合,創作出一臺MR音樂會。“MR的中文意思是混合現實,旨在超越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的體驗,使觀眾進一步走進虛擬世界。”舞臺左右兩側,分別裝有VR動作捕捉跟蹤系統和深度攝像機,能捕捉演奏者和舞者的動作,並把他們的影像與動畫融合在一起。
同樣受到觀眾熱捧的,還有李政道科藝作品展。展覽上一幅著名畫傢李可染的水墨畫吸引瞭不少觀眾駐足。畫面上,兩頭牛墨色淋漓、抵角相峙,看似靜態,實則蘊含瞭巨大的能量。有趣的是,這幅水墨畫有個特別的名字——《核子重如牛,對撞生新態》。這是1989年李可染為“相對論性重粒子碰撞國際學術研討會”創作的主題畫,象征的是高能物理研究利器——粒子對撞機中,核子高速相撞的震撼場景。
將粒子對撞的物理現象用雙牛對峙具象化,並在大師的畫筆下躍然紙上,科學變得不再晦澀高深,藝術也不再是陽春白雪。法國作傢福樓拜曾說:“科學與藝術,從山麓分手,又在山頂匯合。”觀眾紛紛感慨:“科技與藝術相遇、相融,竟會迸發出這麼大的魅力!”
全國科技活動周暨上海科技節5月27日晚在滬閉幕,閉幕式以“光與影”為創意核心,借助激光、全息投影等多種高科技手段,令整臺晚會呈現智慧與科技交織的“靈感之光”。演出中光影秀《無極》震撼出場,情景詩台中進銷存推薦朗誦《天與海》,則展現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彩虹魚深潛器的科技成就。國傢科普大使,神舟十號宇航員王亞平也來到現場,在舞臺上與學生們互動。最後全場奏響科技節主題歌《因為有瞭你》,為期8天的上海科台中財務管理系統技節圓滿落下帷幕。
而科技,讓精彩永不落幕!科技的魅力,不隻在於科技本身。當科技和歷史、文化、藝術相結合,會迸發出全新的魅力和活力。好玩、酷炫的科技節活動像催化劑,讓越來越多的人心中萌生出對科技的興趣和關註。上海科技節組委會辦公室主任、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幹頻表示,將加快推進上海科普工作的社會化、市場化、國際化、品牌化發展。上海要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,也將匯聚越來越多的科技元素。上海科技節將打造公眾科技嘉年華,激發民眾參與熱情,讓廣大市民更好地理解科學,在廣大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,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、熱愛科學的良好社會氛圍。吸引更多的市民成為“科技粉絲”,為科創中心建設厚植“萬眾創新”土壤。
不斷創新探索,上海科技節已日益成為上海市民不可或缺的一大城市節日。上海科技節搭建起科技與大眾之間溝通的橋梁,不僅為科技企業和創客提供瞭展示的平臺,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,積極打造創新成果的發佈會、科技產品的展示廳、科技工作者的節日,也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生活和科技體驗,真正使科技成果走向大眾、走進生活,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,建設科技強國夯實瞭基礎!
【1】【2】
(責編:鄧楠、雷浩)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